從圓形廣場到Uluru畫出傳承精神

— 貓琴

一個充滿陽光溫暖的深秋下午,幹事會兩位特派記者小張和貓琴出訪校友張志力。

張志力是新亞書院七九年藝術系畢業,副修哲學,畢業之後執教鞭,於九龍鄧鏡波中學任教美術,一九九六年移民到悉尼之後,自己設私人教室教授國畫和書法,並於麥覺理大學
(Macquarie University) 教授中國藝術史和中國書法,在大學任教已經達16 年之久,現在的目標是推廣書法和國畫,希望年青一代能夠欣賞和認識中國歷史悠久的藝術文化。

我們在悉尼從沒有碰過面,但極可能在湮遠的年代,在新亞書院圓形廣場擦身而過。張志力的居所前面,有一棵極大的楓樹,紅葉開得熣燦,畫家在楓樹下迎接我們,他十分健談,中氣十足,他說是拜寫書法之賜。

在張校友的畫室,呷著梨山茶,打開了話盒子。他說起進入新亞藝術系,可以說是機緣巧合,非常偶然。中學的時候,他從來沒有接受任何正統的繪畫訓練,但因為受到在清華大學畢業的
父親所影響,對很多範疇例如藝術音樂和戲曲都有涉獵,當年面試之前,要交出一幅作品,當時面試的主考是高美慶教授,張志力就憑着藝高人膽大和對藝術的熱愛,得到高教授的垂青。高教授亦別具慧眼,洞悉這位小伙子的潛質,以高分取錄了。

張志力別號大俗山翁,問起為何取這個別號,他說因為喜歡清初的畫家石濤,石濤又名大滌子,張校友說,他想到了道家的大俗子,後來就取了別號叫大俗山翁。

我們也談到他的畫風,傳統的國畫往往都是山水、花鳥和人物,但他的國畫,往往揉合了現代的元素,好像在傳統的中國山水畫中,他會天馬行空式的加上一個鐵騎士,騎着鐵馬風馳電掣,又或者在寧靜的岸邊,天空出現了一隻疾飛的直升機,又或者在傳統國畫裏,出現了一頭人人都想擁而抱之的Teddy Bear,甚至在楊柳岸曉風殘月、漁夫在河中撒網的國畫,河裏會出現一頭尼斯水怪一般的怪物。又或者將澳洲的地標例如悉尼橋或者北領地的Uluru 作為繪畫的對象。

畫家說,他喜歡中西合璧,古為今用,移民之後中西文化交流更影響了他的畫風。他也提起了法國寫實派和印象派畫家馬奈(Edouard Manet), 創作於1862 年期間的
一幅布面油畫「草地上的午餐」。筆者對這幅油畫不認識,於是做了一些資料调查,知道這幅油畫意念出位,當時來說是驚世駭俗的,馬奈畫了一名裸體女子,與兩個穿着整齊的紳士在樹林溪邊的草地上共進午餐。馬奈沒有遵從傳統學院的技巧來做構圖,也不着重明暗關係和立體感等等,但這油畫揉合了現代生活元素,和當時盛行的學院派傳統技巧截然不同。香港中文大學澳洲校友會 2021 年6 月份會訊 第4頁
從圓形廣場到Uluru畫出傳承精神究竟國畫的內容是否應該跟從傳統的花鳥蟲魚山水人物,抑或加上一些現代的元素,令到國畫更加可以廣為年青一代接受? 畢竟,藝術是要引起我們思考問題,不是提供答案。

張志力從事美術教育多年,希望能夠發揮傳承精神,將國畫、書法和中國美術交棒給年輕人,他是澳大利亞書法協會的副會長,在私人時間也出席一些文人雅敘,談藝術、品茶、彈古琴和鑑賞書畫,藉此引起年青一輩對中國書畫藝術的興趣。 他認為藝術鑒賞是要包攬整個文化,所以最好從多方面着眼看,琴棋書畫,詩詞戲曲,就算是樣板戲也可以觀看。

張志力移民澳洲之後,認識了具有越南背景的楊明老師,這位老師對他的影響甚深,可惜楊
老師已經因病辭世,他很想整理楊老師大量的藏書和書畫手稿,除了對老師的尊重,也是秉
持傳承的精神。

他很期待在唐人街新成立的澳洲華人博物館正式開放啟用,除了可以凝聚華人力量,亦可以
將中國優良的傳統介紹給下一代。說起對將來的展望,張校友說,希望把握現在,利用時
間,做好手上每件事。

張志力說,暫時沒有一張他認為是最傑出的作品,因為沒有東西是完美的。其實這是好事,
即是說,張志力還會源源不絕創作,努力不懈,我們就有眼福了。

後記:張志力寫了一篇「書畫鑑賞入門」,校友如有興趣可以打開連結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