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自白

— 一丘揚胡

(甲) 前言

在執筆時 (2021年7月24日), 紐省今天公布在廿四小時內有 163人感染新冠病毒 (Covid-19) 。這數字是自「封城」Lockdown 四周以來最高; 紐省政府對 Delta變種的傳播, 更提升級別為「國家緊急狀態」National Emergency。除全省按照「盡量居家」Stay at home原則外, 六個災區全民除必要工種外, 全部停工兩周。但數字仍攀升, 看來「封城」還有很長日子哩。

為了遵守「居家令」, 我已取消每月遠足、橋牌、太極、木雕、四重奏、弦樂隊及每周家庭小聚等活動。今年旅行計劃: 日本爬雪山、塔斯曼里亞 Overland、俄國堪察加、中國地質公園 延至明年舉行。

新冠病毒疫情「居家令」下, 生活平板、心情變得「無精打彩」、對各事都提不起勁來。

自去年二月從南美回悉尼後, 轉眼間到現在, 已一年半了, 一個全空白、無成績的時段。回想從退休後, 總有十五年黃金歲月享受餘年。但兩年又靜悄悄地蒸發了。若新冠病毒發生在我八十歲後, 我是不介意的。現在所餘下的享受日子是「買少見少」。

在這段無聊日子下, 在臉書 Facebook翻看舊日的活動照片, 發覺卅年來遠足地方不少。有些是世界著名更或是頂级前十名哩。有些是艱辛更或是吃力的、有些是日行 Day-hike更或是多天跋涉 Trekking。回顧歷史看, 我的第一次遠足是從大學時代開始。

你有否反問自己: 為什麼遠足 ? Why do I hike ?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以下視頻, 給我們一些啟示。

(乙) 大自然美景

為什麼遠足 ? 答案是因人而異, 見仁見智。沒有定論的。

我自已首要原因與視頻主角 Nikola意見一致, 就是”欣賞大自然美景”

Figure 1: Nature

回想 2005 年與友 Humphrey Chan 和 Peter Tang 在堪培拉參加一百公里步行。用了廿六多小時完成。並非我享受的旅程。原因是在漆黑夜行, 什麼也看不到, 其次是在臨天亮步行, 睡意正濃時, 機械式前行。參加目的在於證明自己能力, 所以再不會參加同類型的遠足。

登山的苦與樂, 從古至今, 雖然不乏文人雅士, 揮毫論述, 但事非經過不能真實領會的。穿越古木參天的幽徑、涉足激流清澈的山澗、漫步碧波蕩漾的湖邊、極目放眼遠眺於寒山上是一種無價、無上、無與論比的享受, 但要付出代價、付出勞力、付出堅毅的精神和意志的。我不單只享受最後成功的成果, 更享受過程中的辛酸和奮斗。不管天氣如何, 登高山、看瀑布、臨險峯、跨深淵、越冰川, 帶着欣賞心情, 融合大自然美景, 你一定有很大收獲的。

可惜, 美景不再或很快消逝!! 相信下一代沒有機會享受這些美景, 因為「地球大病」了。 Our earth is sick.

請看看下列三個視頻, 會給你知道地球的病情多嚴重:

零水日
Before the flood
A Plastic Ocean

全球暖化的惡果: 冰川退卻、海水上升、狂亂天氣、暴雨成災、干旱失收、林火失控、極度嚴寒或高溫失常;永凍土層 Permafrost 因暖化而放出大量甲烷 Methane 和二氧化碳亦不能忽視。另一個嚴重廢物垃圾影響全球生態 —— 就是塑膠 Plastic。還有食水問題 …


Figure 2: plastic proble

引用我在【2020年回顧】的一段:

一直以來人類有錯誤觀念, 認為人類主宰大自然。人類社會以外的動植物、山川河流資源均為人類所用, 為所欲為。人類社會是以經濟為主導。而價值觀以經濟收益為尺度。故此, 不合理農耕、過度放牧、過度搜捕、過度坎伐, 導致生態失衡、環境破壞、全球暖化、水火天災不絕、異常天氣頻繁。

從整體大自然來看, 人類只是一個小部份, 若人類對自然處理不當, 人類存在的基礎被破壞, 最後自食其果、無處可逃。廿一世紀的社會, 各國關係密切, 已不可能「雞犬之聲相聞, 老死不相往來」。瘟疫將會不斷、傳播將會越來越快和廣, 將會越來越兇。

瘟疫還算是問題的小兒科。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 派生出的問題如: 核電的不當使用會破壞地球環境生態嗎? 電腦廣泛應用會減少社會的職位嗎? 人工智能的提升, 機械人會取代人類嗎? 這都不是使我擔憂的問題。

我所擔憂的問題是直接倫理層面 (ethic) 的影響。它就是「生物複製(cloning)」和「基因改造(GM)」。所有大型科硏, 背後由大財團操控, 由很少數人擁有, 科研方針以經濟為主導, 而價值觀以經濟收益為尺度。一般平民是蒙在鼓裏, 什麼都不知道。這兩個科研派生出的很多倫理問題!! 現在是隱藏的炸彈, 當「問題」爆破後, 如缺堤洪水, 造成不可逆轉破壞。一發不可收拾。 在 2016年我的一篇文章《「登陸」後有感》提到:

“「基因改做」GM和「複製」Cloning的發展可以改變人類的男女性別選擇、改變人類的 IQ、複製人類器官等。這些知識產權是誰使用,誰掌握,誰授權,誰監管… 關鍵在於:人類是「經濟」的社群,而經濟利益衝突,就會「不擇手段」。所以我的預見是:地球給人類的出現而毀滅了。”

我們有能力做些什麼?  答案是” 無奈及無助” 。只能做一些小恩小惠、聊勝於無的事, 騙取心靈安慰。例如每天少用膠袋, 但還是無可避免! 我很佩服環保先鋒小女孩Greta Thunberg的努力。但至今地球病入膏肓, 世界有什麼重大轉變呢 ? 還是如此或更每况愈下。人類社會是以經濟為主導。而價值觀以經濟收益為尺度。答案是將會更糟!!

(丙) 心靈啟動

我也同意 Nikola視頻的第四個觀點就是: 心靈啟動Mental Health。在數天遠行過程中, 有充足時空、有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際遇、有不同的人物相遇、有不同的觀點, 把心中存在已久的心結開啟、分析、疏解、融合、整理和歸納。未必一定有完美答案, 但肯定會在某程度上心靈啟動。
2014年, 我與 Simon Hung 和 Peter Tang, 用上卅五天完成八百公里的「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所謂「相見好, 同住難」。第一件事就是要與同行者融合和忍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是一門學問。

我引用曾參予步行者之言來說明「朝聖之路」如何啟動心靈:

“有些人是帶著問題上路、有的人是帶著期待上路、有些人則是帶著挑戰上路,朝聖之路,就跟生命的道路一樣,有千百萬種人,也有千百萬種走法、有千百萬種行走與停留的氛圍,當然也有千百萬種體悟與體會。重要的,不是你有沒有走完這條路,而是你在其中感受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也遇上了什麼?!”

“走完朝聖之路後,其實沒有太多改變,倒是回到原有的生活模式當中時,會比較容易踩煞車或者想起朝聖路上的體悟,像是會時不時地想起在朝聖路上的陪伴與牽手的感動,會在生活的忙碌與繁瑣當中去找到停下來的喘息。也更容易珍惜家人真心相伴的感覺,不會總覺得家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一種壓力、是一種剝奪!朝聖之路後,最大的想法是,常常會想念起在朝聖之路上的自己與家人,那種澄澈的感動與感受,唯一的麻煩,可能是會想著,哪時候還要再回去走一趟朝聖之路吧!”

“人生會有艱苦,也會有歡笑、輕鬆的時候,不管如何,絕對不能忘記人生就是美麗的禮物。”

若有空建議先看看以下視頻: 電影: The Way (Martin Sheen 主演)

我很鼓勵你參加「朝聖之路」, 不一定全程。不管你是帶著宗教心朝聖, 或觀光體會, 保證回來後, 人生觀有所得益。

Figure 3: Camino Walk

在美國有三條著名風景步道, 由南至北跨越全國, 就是: 阿帕拉契步道 (AT, Appalachian Trail, 3498km)、大陸分水嶺步道 (CDT, Continental Divide Trail, 3100 km)、太平洋屋脊步道 (PCT, Pacific Crest Trail, 4286km) 。而阿帕拉契步道亦稱為「心靈啟動」的山徑。
在 2017 年, Simon Hung 和我 完成阿帕拉契步道 一百廿公里段。平心而論, 風景一般, 沒有奇山異石。若為了觀光, 會失望而回。在起程前, 看了一本有關的書及有關電影A Walk in the Woods。

書: 作者 Bill Bryson A Walk in the Woods (若想看,可借給你)
電影: 主角 Robert Redford

完成後, 覺得不愧 “Journey of Soul” 。原因是路途中遇上不少步行者, 交談不少, 感受不少。在路途中也有很多時是獨行、孤靜; 此時靜思往事、找出深潛心結。

(丁) 人生有限

若人是長命不死, 就不會珍惜人生了。退休後踏入老年, 只有不多於十五年去享受, 每分每秒都是可貴的。而可享的歲月又非常地與身體健康程况有直接關係的。踏入老年後, 身體非必然永遠健康。要保持健康的身體, 就要付出努力去維持, 不能懶惰。現在還未到親友去世消息不絕於耳; 若來臨時, 自己也近矣!!

雖然疫情嚴峻, 封城四周。首先接受兩次疫苖注射, 以保自己、以保家人和社區; 每天早上六時半, 背起十二公斤, 風雨不改地在住所附近河灣旁步行八公里。目的是保持健康的身體。觧封後可多去旅遊。

你可能問我喜歡去那些地方旅行 ?

有些地方污穢、危險, 我是不去的, 如印度, 非洲。又我不喜歡觀看文物、建築; 不喜歡看獵食場面。

瑞士是我最喜愛旅遊地方, 因風景美麗、高山冰川眾多、交通方便、步道路標明確、環境清潔; 日本也不錯。其次是美加, 爬山要許可證、入境繁複等缺點。至於中國, 環境衛生, 交通住宿還要很大改善。比較不丹和尼泊爾兩國: 我喜愛不丹的環境清潔的政策。現在尼泊爾的喜馬拉亞山基本營地是世界上最高垃圾站。積存大量垃圾和死屍, 污染當地食水和山下鄉村。這表明尼泊爾政府不力。若政府嚴格執行, 登山者有財力聘用「橋夫」把帶來的垃圾帶走。我欣賞一套紀錄片”Dead Zone: Cleaning Mt. Everest” 。

Figure 4: Cleaning

(戊) 身體健康

遠足是一項好的運動。它不只令身體健康, 又不像其他運動如跑步、羽毛球、網球容易弄傷身體。特別是老年人身體弄傷後, 要待很長時間復原。

我廿多年來的糖尿病, 雖然沒有戒口, 病情穩定而沒有惡化, 有賴我堅持遠足運動的成果。

(己) 結語

但願大家身體健康、 心情愉快、享受人生, 直到最後一刻 (Until the last moment)。

獻給你: Yanni’s “Until the last mo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