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增校友訪問記        

–會訊採訪組

中大澳洲校友會季訊編輯部每季會訊都會訪問一位校友,談話重點包括他們往昔在中大的校園生活,移民的經歷及對當代香港青年人的勉勵等,今期我們訪問了蔡世增校友(Boris Choy)。

蔡校友畢業於香港鄧鏡波書院,後留學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主修數學(1987-1990) ,獲一級榮譽學位,回港後在中大研究院攻讀統計學哲學碩士 (1990-1992),並兼職助教,指導老師為林埜(音野)教授,林教授是一位深受學術界及師生尊重和愛戴的學者。

完成中大哲學碩士後 ,蔡校友獲尤德爵士海外研究獎學金贊助,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深造哲學博士,指導老師為統計界享負盛名的史密夫爵士教授,史密夫爵士是現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及艾倫圖靈研究所(Alan Turing Institute)首席執行官 ,他也是前倫敦大學校長。

蔡校友於 1996 年完成哲學博士學位後,加入中大做博士後研究員,同年轉職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為講師,在港大教學及做研究六年。由於當時學術及工作環境欠理想 ,2003 年,蔡校友在陳素娟 (Jennifer Chan)校友(現任悉尼大學副教授)鼓勵下,申請在澳洲工作,成功移民。

蔡校友首先在悉尼科技大學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數學學系任教,2008年轉職到悉尼大學商學院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Business School) 的商業分析學學系 (Discipline of Business Analytics),現職為副教授。商業分析學主要課題即時下熱門話題:如何利用商業大數據,分析後作商業籌策用途。

 蔡校友回想在中大的那兩年,是他人生的轉捩點,因為遇到良師益友, 良師者,林埜教授也,因為他的指點及鼓勵,使蔡校友有幸投身於學術界,一展所長 ,益友者,是當年中大的同學,這些人對他以後的人生都有極大正面的影嚮 。

談到移民問題,蔡校友強調, 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移民, 做決定前 ,要認真了解自己移民的目的及可否面對移民後的種種問題,有家庭的,移民就不是一個人的事。

蔡校友是為了工作而移民,他非常感激太太 Connie 的支持,在悉尼建立一個新的家。回顧過去十八年,自覺生活與工作都比以往好,無悔當年的決定。

澳洲人較著重家庭生活,能夠分配多些時間與孩子一起,看著他們成長,也屬難能可貴。生活方面,單收入家庭 (single income family)也可應付日常開支,不像香港情況,夫妻一齊工作才可勉強應付屋宇按揭 、子女學習等各項開支。總而言之,澳洲空間寬敞,生活平和,不需要與別人比較,人與人的關係融洽許多,我們可以靜靜地享受生活中的悠然,隨遇而安。

對於當代青年人, 蔡校友說,由於醫學發達,人類預期壽命也提高了,今天的青年人,也許七十歲還在工作,他建議青年人應該利用一兩年的時間,繼續進修或真真正正的去體驗這個世界,從而建立人生的志向觀;且不談甚麼內卷外卷(網絡用語),精英制度永遠存在,當代科技發展極速,讀書做學問當然重要,但能夠掌握知識而有效地解決問題更重要,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我們必須學會活學活用知識,那些知識才更有價值 。

另一方面,我們亦談到青年人方向感的問題,蔡校友認為有些青年人過於功利,且急於速效求成,遇挫折便躺平抗議,而不重新審視現實及修正自己的人生志向;其實青年人應該建立自己的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ing),凡事都要有較長遠的規劃,特別是要有人生的規 劃,人生路上要學的東西其實很多,怎樣培養和利用好自己的專長實力?怎樣使自己的專長實力為人所知及得以發展?可為自己的將來開闢前途路向。蔡校友特別強調青年人對於長輩應有禮貌,不應抱有年紀不同便有代溝、「傾唔埋」等抗拒心理,正如蔡校友說:影嚮他人生中的 求學及移民兩大環節,良師及益友著實幫助他不少。

後記:

蔡校友認為,因為任職於大學,讓他可以認識到很多學術界的尖子,包括諾貝爾得獎者, 這些學者,沒有因為自己淵博學識和超人成就而覺得高人一等,相反地,他們都是謙謙有禮, 有學者風範 。

在訪問期間,蔡校友屢屢說自己讀書成績不算好,很多際遇都是因為自己運氣好。但看到 蔡校友由大學到讀博士的學術成就,成績彪炳,那會是純粹單靠運氣好能夠達致,他顯示的謙謙君子氣質,正是中大校訓精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