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錫濤
最近流行「非政府組織」(Non Government Organisation)一詞,簡稱 NGO,政府組織的合成法律是憲法(Constitution law),NGO既非政府組織,其合成的法律則依據社團法例,在香港是 Cap 151 Societies Ordinance ,註册機構以前是政務署,現在是 Societies Officer;社團在澳洲的有關法律是Association Incorporation Act 2009(NSW),社團註册由州政府統籌, Fair Trading Department負責管理,註了册的社團每年都要向Fair Trading Department呈交指定資料(Annual return)。
社團法例有異於公司法例(Company law),社團的成立絕不能有 commercial 或 profit-making 成份,所以很多社團在其憲章(Constitution)内目的(objective)項講明是 non-commercial and non profit-making的;話雖如此,很多社團主事人都亂來,公營私利,影子傳金,近年社團法例收緊,明文規定社團會員不能接受源於其社團的 pecuniary gain(金錢利益),話雖如此,很多人都走法律隙、擦邊球;於是政府又將社團二分:Tier I 及Tier II 。 Tier II 者是每年的Turnover不超過$250,000或資產不超過$500,000,管控較鬆,我們的校友會當然屬Tier II,也不要少看Tier I組織,澳洲有很多退伍軍人俱樂部(Returned and Services League ),簡稱RSL,因為歷史原因擁有地產,水漲船高,他們今天的資產可不得了,估價過億的情況常有,有例子是聘請的 Club Manager年薪也過百萬,政府於是對Tier I組織,就如同一般公司處理,每年的 Annual return都包括財政報告並要有 Registered
Auditor’s Certification。
• 服務性(Social/ Community services such as child care, aged care,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job training, etc);
• 聯誼性(Social groupings由於某種共因素而敘合,如同鄉會、同宗會、同學會、同行會、同工會、同商會等);
• 興趣性(Personal hobbies 如Arts/Sporting/wildlife protection etc)。
當然許多社團都是多樣性,例如我們的校友會主要是聯誼性,每年籌備的行山/大旅行活動是興趣性,將來亦可以做一些社會服務性活動;一些社團最終可能發展為政黨(Political parties),一些社團發展為專業組織(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一些社團發展為工會(Labour unions),他們有其獨立法律的委權及管制,不在本文談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