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揚胡
(A) 前言
這是我到訪南美 Patagonia 的第三次, 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第一次是2010年十二月、 第二次是 2018年一月、今次是 2020年一月。每次到訪, 均增加行山的挑戰及難度。
是次行山安排為三段: 首段叫 O-circuit 在智利的國家公園 Torres del Paine , 參加人數五人: 本人及包括 Samuel 和 Ruth 夫婦、我的大兒子及媳婦 Henry, Gillian。行程是以逆時鐘方向繞國家公園的中間 山脈 , 全程超過一百公里。 中途會經過 Southern Patagonia Ice Field 的其中出口 Grey Glacier。 以 及著名 W-Track 的 Frances Valley 和 Base of Towers。
次段只有我自己參加。因要背負營帳、睡袋及物資, 山路崎嶇, 難度很大, 故除僱用响導 外, 更要多加副手。行程也是逆時鐘方向繞 Mt Fitz Roy 山脈。到達 Southern Patagonia Ice Field, 穿越這雪源一部份, 然後繞過 Cerro Grande, 再回到 Chalten 鎮, 全程 76 公里。
最後段是用两天爬上火山 Lanin (3776m)頂部。也是只有本人參加, 當然僱用了响導。
(B) O-circuit 紀要
這是為期八天行山之旅, 每晚進住已設好的營幕並供應睡袋, 住處提供早晚餐 , 但要背 負 自己衣服及用品約十公斤。最辛苦的行程是第四天約十二小時跨過山口、第六天約十 小時拜訪 Frances Valley、第八天約七小時來回 Base of Towers, 趕下午五時車回鎮。
這次八天繞圈而行, 所見的美麗景色比两年前在 W-Track 要壯觀得多。 最令人驚嘆是第 四 天, 攀登一千米山口後, 當跨過山背, 前面是一条巨大的冰河, 看不到源頭, 也看不到 末端, 只見其中支流成 Grey Glacier, 而它的两旁, 盡是高山上的冰川下聚會合。這就是著 名的 雪源 Southern Patagonia Ice Field。它比瑞士 Aletsch Glacier 還要壯觀得多哩。這冰 源是 世界第二大的, 它存在已從上一次冰河期至今, 從地理環境上, 太平洋湿潤空氣從 海洋吹 入內陸, 因安第斯山阻隔, 向海洋一方不斷下雪, 而山的背方乾旱而成 沙漠地帶 (即雨影 帶區)。

上次 W-Track, 只到 Frances Glacier 觀景台便回程。今次我們到達 Frances Valley 的盡頭—- 即 Britanico Lookout。 四周尖特的雪山, 雄偉的冰川, 是值得付出體力的回報。
最令人失望是最後一天, 花了三個半小時的速行到終點, Base of Towers 给雲雾掩蓋, 雖然 強風細兩, 我們耐心等待它露面的片刻。更覺可貴。 O-circuit 是值得推薦的, 從長度及難度, 這是行山友體力可及的山徑, 營幕及睡袋裝備不 錯, 每天只背負十公斤, 而可觀的景色不少。我們只遇上一天大雨, 是非常幸運。據導遊 說 Patagonia 天氣變幻無常, 很多時下雨。

(C) Ice Cap walk 的感受
當到達 Chalten, 與响導 Sergio 會面, 得知這幾天山內的天氣預測很差, 強風、雪雨、山石 滾下, 不宜強行。我也同意安全第一, 在惡劣環境下行山露營不是樂事, 加上風雨交加, 看 不到景色, 繼續前行沒有意思。他提議驅車南下四十公里, 也可接近及觀賞雪源 Southern Patagonia Ice Field.
到達起點, 拜訪國家公園的護林員, 據說來這處行山人仕不多。因副導曾在此工作五年, 對此處地形, 山徑都瞭如指掌。當日更拜訪副導熟識的一家農舍, 我們還作客晚餐, 主人 熱情地烤牛排款待我們。晚上下起大雨來, 亦隨之而來大風, 幸好我們躲在小屋內, 不至 濕身及冰凍。
第二天計劃上一個山頭, 若天氣清爽, 可看到雪源 Ice Field。我們只配備簡單日 行裝備出 發。 因山徑少人到, 崎嶇難行, 甚或要自找路徑, 穿過不少森林, 橫越不少沼澤, 還要跨 過 一條溪流。溪流因昨天大雨, 河中亂石堆內水流湍急, 很難安全跨過。我們往上游找 下腳點。 到了可以跨過的地點時, 離目的地很遠了, 計算已經不及時間回程, 故決定改 行 程向前走到山口處觀看作罷。
第三天去看 Blue Lake 經 3 小時到達, 因天氣好, 雖然風大, 景色不錯, 還在湖邊野餐。湖 水 很深, 它是對岸冰川退卻而形成。回程到營地, 天色轉差, 景色已被雨和雾所蓋, 天色 轉變 無常, 人生亦如是。 天氣預測轉壞, 數天後有幾天將下 10 毫米以上的雨, 在此停 留沒有意思, 故改回 Cheltan 鎮。
据導遊 Sergio 說若天氣好, 看我的能力都不能完成 Ice Cap Walk, 這是一條要求很 強體力 的 路線。我有些不服氣, 在悉尼行山隊伍中, 算是頂尖的一群, 我有鬥志和毅力, 不怕艱 辛, 並持久鍛練身體。真的不成!? 及後回想起 Sergio 曾說過, 他在十年前曾爬 Cerro Terre 現在五十多歲, 已沒有能力爬了。
我立刻悟出道理來: “ 時 屆 七 十 的 我 , 應 有 自 知 之 明 , 有 些 挑 戰 路 程 , 非 我 能 及 。 想 起 四 十 多 歲 時 , 有 念 頭 玩 滑 翔 、 玩 潛 水 。 最 後 自 覺 時 不 與 我 而 放 棄 。 又 曾 玩 風 帆 , 有 念 頭 要 從 悉 尼 揚 帆 到 紐 西 蘭 。 經 一 次 從 P o r t M a c q u a r i e 揚 帆 到 悉 尼 的 體 驗 , 自 覺 不 是 自 己 能 力 可 及 的 運 動 。 至 於 登 高 山 、 爬 險 峯 , 美 景 是 永 遠 看 不 完 的 。 應 在 適 當 時 候 劃 上 句 號 。 故 攀 瑞 士 的 M a tt e r h o r n 後 , 不 再 安 排 挑 戰 之 旅 。 ”
“ 以 前 我 曾 說 : 「 珍 惜 黃 金 歲 月 」 。 是 單 指 自 己 而 已 。 經 過 獨 自 行 山 的 幾 天 , 體 驗 出 的 道 理 是 : 「 所 謂 人 生 , 應 指 两 老 人 生 。 」 現 在 两 老 還 健 在 , 但 人 生 變 化 很 快 , 應 珍 惜 共 同 生 活 的 時 光 。 以 後旅行安排都以两老同行為主。享受與老伴一同健康的餘生! ”
在 Chalten 的幾天, 珍惜天氣旱見奇佳的日子, 再遊 Mt Fitz Roy 周邊及 Lake Torre 的周 邊。 當雨天日子, 躲在酒店, 足不出戶。最後一天再訪 Glacier Huemul。天氣和暖, 太陽 高照, 靜坐湖邊, 遠眺冰川, 好一幅美麗圖畫, 我在此靜坐了半小時。很多行山客到了終點, 舉起相機拍照便回程, 太浪費了。照片的回憶不會给你當時的環境, 當時的景像、當 時的 感受。半小時的停留在大自然的尺度是渺少, 它像是凝固, 但冰川是移動和 變 化。世界 也是不斷的變化。


我們登山涉水為了觀看大自然美景, 欣賞地球的鬼斧神刀。想起 《Geologica》書的一句 話來: Nature is alive with color and form. A vivid sunrise or the sudden appearance of a rainbow will almost always make one pause from whatever one is doing to take in the natural beauty. The ever-changing forms displayed by plumose wind-driven clouds can delight our imaginations with images of things that aren’t really there. The variety in nature is as seemingly endless as a clear night sky dotted with a myriad flickering “stars”.
(D) 登火山頂的遭遇
離開 Chalten 到達湖區的 St. Martin de los Andes。這是一個渡假的城市, 酒店、食肆、商店 林立。消費比背囊客 Chalten 要貴。與响導 Manuel 見面後, 得知還有三個年青同行: Cristian 來自阿根廷首都, Gaby 是阿根廷女仕。另一位 Michelle 是巴西人。在年紀上, 我比他們的爸爸還要大哩! 登山是分兩天進行。第一天由 St Martin 市開車到起點約三 小 時。停車後, 分配頭盔、釘鞋及午餐, 加上自己衣服及睡袋約十公斤, 拍了全體 照後便起 步。到達山腰約一千多米高的營地, 約五小時。從營地往山頂看, 還是遠不可 攀。明天要 登二千多米的火山路。有一些路段覆蓋了雪。據响導介紹, 在十一月至十二月, 全山覆蓋 了雪, 登山頂比較易, 而且下山可以坐雪撬更方便。現在是最困難登山的時候。
第二天早上二時起床, 吃過早餐便輕裝登山。登上山頂約八小時, 由山頂下山到營 地要五 小時, 收拾營地用品, 回到停車處要四小時。共須要十七小時, 體力需求很大。响 導在出 發前, 已徵求我們同意多聘用副導。作用是在登山八小時中, 若有人體力不繼或 不適, 他 可以陪同下山, 其他人繼續登山。
在南美, 我登過幾個火山如 Vol. Villarrica, Vol. Longuimay, Cerro Toco, 都不算太難。也 登 過紐西蘭的幾個火山, 自覺素有經驗。在美國登 Mt. Bakers 火山, 也是两天登山, 登山頂段, 全覆蓋了雪, 比較容易。但當下山時及營地後背負全部物質回停車場已感非常吃力, 因全 程共要十五小時。
是次登山路程分四段, 初段不算困難火山路, 要花两個小時, 在摸黑下靠頭燈照明。第 二 段要踏雪上山, 我們加上釘鞋。初段軟雪頗易, 只要踏着前人的腳印。但後段陡峭 及堅硬 冰層, 走起來殊不簡單。須两小時完成。第三段是斜度很大的鬆滑碎石坡。 上三步退两 步, 很難找到站腳點。更要三個半小時。是最考驗體力和意志的一段。 很多時候隊中成 員因疲倦而作廢, 由副導帶領回營。最後一段坡度漸平, 全頂是覆蓋厚 雪的。而西面更是 冰川所在。
到第三段開始時, 太陽已升離地平線了。响導詢問有沒有人打退堂鼓, 這是最後的 「離 開點」(exit point)。那三個年青人, 體力充沛, 當然不成問題。响導其實是看 我口風。我 心想只有幾百米要爬, 咬緊牙關, 一定要堅持到底。最後, 約上午十一時, 終於到達頂峰。 又使我聯想起 寇准《詠華山》 的詩來:
只有天在上,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回首白雲低。
站在頂峰上, 汗流浹背, 精疲力倦。享受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註一 的感 受。更想起拙作《神山之旅》的一段感受來:
“登山的苦與樂, 從古至今, 雖然不乏文人雅士, 揮毫論述, 但事非經過不能真實領會的。穿越古木參 天的幽徑、涉足激流清澈的山澗、漫步碧波蕩漾的湖邊、極目放眼遠眺於寒山上是一種無價、無 上、無與倫、比的享受, 但要付出代價、付出勞力、付出堅毅的精神和意志的。我不單只享受最後 成功的成果, 更享受過程中的辛酸和奮鬥。”

跟着要下山了。我在最陡的一段摔倒, 身體翻滾了五次, 幸好只跌倒八米停下, 沒有繼續 滾 下山, 感覺在翻滾中, 頭曾是碰到岩石, 幸好帶上頭盔, 只皮外傷, 否則不堪設想。之 後, 更小心翼翼, 共用六小時回到營地。再一次驗證和堅定我的新想法:
“至於登高山、爬險峯, 美景是永遠看不完的。應在適當時候劃上句號。”
是次南美之行全程及照片可參看以下網頁:
第一段: https://www.facebook.com/peter.look.9/media_set?set=a.10157231650562756&type=3
第二段: https://www.facebook.com/peter.look.9/media_set?set=a.10157235207732756&type=3
第三段: https://www.facebook.com/peter.look.9/media_set?set=a.10157237725512756&typ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