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月遊雲南省的時候,遇上幾個少數民族的地陪,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位摩梭族的女仕。
中國的少數民族有五十五個,但摩梭族卻不是這其中的一個,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是這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以外的一群。我們遇到第一個摩梭人是我們在昆明的第一個地陪,她的名字叫拉姆,五十一歲。她告訴我們她是第一個與漢人走婚的摩梭人,什麼是走婚呢?原來在她們的族裡是沒有結婚的制度,是個母系社會,都是「男不娶,女不嫁」的走訪異居制度。
由於拉姆曾與漢人走婚,所以她在她的族裡是很有”名” 的。拉姆有三個兒子,而三個兒子的父親卻是三個不同的男人。原來走婚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男性和女性均不結婚,青年男女日間有集體活動,透過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彼此有感情基礎後,二人同意,可以進行「走婚」。走婚時,男方只能在入夜後偷偷潛入女方房間(「花樓」),與女方同床後,天亮之前離開(「梭出」)。這種走婚只依賴感情,與經濟等一切外界條件均無關。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男方不需負擔,但父親和子女都會知道彼此的親子關係。走婚的男女分手後,仍可以自由與其他人重新進行走婚。
我們在瀘沽湖的其中一項節目是到一戶摩梭人家 參觀,並由她們講述摩梭人的文化故事。我們去參觀了阿美的家居,她帶我們去祖母的房間,這是摩梭人家庭活動的中心,亦是她們的「家屋」,也稱為「祖母屋」。
一般最年長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權力,居住於獨立的祖母房,成年女性則居住於二樓,稱為「花樓」,其兄弟與舅舅則居住於一樓。只有花樓的房間建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
在摩梭族 ,十三歲的孩子便成年了,他們有一個儀式叫「成丁禮」。這表示著兒女到了一個階段可以作為成年人參加生產勞動和參與社交活動,死後也可以在氏族公墓火葬。
摩梭人年老死後,家人會替他潔淨身體,放入家裡的洞裡七七四十九天,然後拿到公墓火葬。他們是沒有墳墓的,灰飛到那裡就落到那裡,回歸大自然。
二十七歲的阿美也是走婚的摩梭人,她有一個兩歲大的女兒,平日就由祖母及舅舅來照顧,而她則出外工作。摩梭族人都是女主外、男主內。男的就留在家裡造飯、照顧小孩,或是做些手作。
阿美告訴我們摩梭人是不會看醫生的,身體有毛病都會用山草藥來治理,加上他們很會利用銀器去保護自己。由於他們住在山上,要知道水源是否適合飲用,他們會把銀器放進水裡一起燒,如果變黑色就表示那些水可能有毒。他們對治療身體的毛病也很有智慧,利用銀器按摩穴位,再加上煎一些山草藥飲,又或者用刮沙方式把病毒迫出體外。
這些智慧都是一代傳一代的,我很欣賞他們這種淳樸、灑脫的生活。想不到在這短短的旅程中也能有機會見識摩梭人的生活習慣,及他們獨特的走婚制度!真是大開眼界,上了人生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