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分享 – 邱雲英

邱雲英 Cathy 聯合社工1988

邱雲英 (左) 喜獲校巴磁石

年初,教會團契的中大師姐 Belinda告知我香港中文大學澳洲校友會將舉辦農曆新年團拜聚餐,於2月24日,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參加這個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會場中,我們互相介紹自己是那年畢業、來自那書院、宿舍…,我很快已有種不能言喻的親切感,同枱有來自澳洲不同地方且跨年代的中大人,大家有說有笑,彷彿瞬間回到了校園一起吃著晚飯。

全晚亮點就是抽獎,五光十色的獎品,目不暇給,令人開心的是每人都有獎品一份,可謂人人皆有 luck!

當晚最令我驚喜的是抽到中大60週年紀念版校巴磁石,還記得校巴是當年聯合新亞學生的必需品,錯過校巴,便要走半小時路返回山頂宿舍。校巴站也是一個和各書院同學「吹水」的地方,一次和一位女同學上了校巴後也繼續握着扶手攀談,怎知當校巴大轉彎後,那位女同學一個不留神,從校巴中間位置跣到後排,剛好坐在一位男同學的大腿上,幸好大家都沒有受傷,心神稍定後,頓時整個校巴都充滿着此起彼落的笑聲。沒想到,這次在悉尼的中大人聚會,會勾起那些年在校園的生活日常…。

詩人詩集 – 鄭耀成 (2024年9月)

鷓鴣天
小販稀疏未阻街,凋零市況兩難捱。
馬無夜草蠅無血,堂有朝雲室有奶。
涎賭客,雨收柴。雞飛狗走剩豬排。
人贓並杳空歡喜,餕也今時唔好嘥。

注:看視頻農村燒烤誤聚賭往抓,因「㩒鷓鴣」粵俚選填此調

西江月 · 懷古
莫笑南蠻鴃舌,乃知一脈龍宗。
問誰高唱滿江紅,來去三聲吐送。
維港晴波浩渺,秦淮煙水迷濛。
揚州遺恨又禾中,迭繞香江惡夢。

負恩犬答文友
一塊骨頭勾了魂,良心自吃負君恩。
主人莫羨秋田種,三六鄰家不上盤。

讀林煥良詩友《出牛屎巷記》詩後
務本誰家藝隴疇,紛紛耕地起高樓。
蹊田焉責元章樂,挂角無從李密憂。
俾發微光依腐草,寧驅凡足走長楸。
天涯佳景君方佔,宜謝庖丁學解牛。

喜接內兄寄贈一函八冊《盛世危言》
鄭家大屋未真參,喜獲鄉賢著作函。
鏡海遠貽知妹丈,清宗拔識記奇男。
讜言無諱危言上,衰世他山盛世探。
此日共聞遭聖代,可曾也說杞憂擔?

注:鄭觀應別號杞憂生。

贈陳伯
已成世患避良難,亦乏防身妙藥丹。
教我時時勤拂拭,何如無物視新冠。

中國之行 – 遇上摩梭族人 梁嬡玲

我在三月遊雲南省的時候,遇上幾個少數民族的地陪,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位摩梭族的女仕。

中國的少數民族有五十五個,但摩梭族卻不是這其中的一個,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是這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以外的一群。我們遇到第一個摩梭人是我們在昆明的第一個地陪,她的名字叫拉姆,五十一歲。她告訴我們她是第一個與漢人走婚的摩梭人,什麼是走婚呢?原來在她們的族裡是沒有結婚的制度,是個母系社會,都是「男不娶,女不嫁」的走訪異居制度。

由於拉姆曾與漢人走婚,所以她在她的族裡是很有”名” 的。拉姆有三個兒子,而三個兒子的父親卻是三個不同的男人。原來走婚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男性和女性均不結婚,青年男女日間有集體活動,透過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彼此有感情基礎後,二人同意,可以進行「走婚」。走婚時,男方只能在入夜後偷偷潛入女方房間(「花樓」),與女方同床後,天亮之前離開(「梭出」)。這種走婚只依賴感情,與經濟等一切外界條件均無關。二人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家撫養,男方不需負擔,但父親和子女都會知道彼此的親子關係。走婚的男女分手後,仍可以自由與其他人重新進行走婚。

我們在瀘沽湖的其中一項節目是到一戶摩梭人家 參觀,並由她們講述摩梭人的文化故事。我們去參觀了阿美的家居,她帶我們去祖母的房間,這是摩梭人家庭活動的中心,亦是她們的「家屋」,也稱為「祖母屋」。

一般最年長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權力,居住於獨立的祖母房,成年女性則居住於二樓,稱為「花樓」,其兄弟與舅舅則居住於一樓。只有花樓的房間建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

在摩梭族 ,十三歲的孩子便成年了,他們有一個儀式叫「成丁禮」。這表示著兒女到了一個階段可以作為成年人參加生產勞動和參與社交活動,死後也可以在氏族公墓火葬。

摩梭人年老死後,家人會替他潔淨身體,放入家裡的洞裡七七四十九天,然後拿到公墓火葬。他們是沒有墳墓的,灰飛到那裡就落到那裡,回歸大自然。

二十七歲的阿美也是走婚的摩梭人,她有一個兩歲大的女兒,平日就由祖母及舅舅來照顧,而她則出外工作。摩梭族人都是女主外、男主內。男的就留在家裡造飯、照顧小孩,或是做些手作。

阿美告訴我們摩梭人是不會看醫生的,身體有毛病都會用山草藥來治理,加上他們很會利用銀器去保護自己。由於他們住在山上,要知道水源是否適合飲用,他們會把銀器放進水裡一起燒,如果變黑色就表示那些水可能有毒。他們對治療身體的毛病也很有智慧,利用銀器按摩穴位,再加上煎一些山草藥飲,又或者用刮沙方式把病毒迫出體外。

這些智慧都是一代傳一代的,我很欣賞他們這種淳樸、灑脫的生活。想不到在這短短的旅程中也能有機會見識摩梭人的生活習慣,及他們獨特的走婚制度!真是大開眼界,上了人生的一課。

長作六十年青人

— 譚少琴

60歲是耳順之年,母校中文大學今年60歲了,這麼多年來栽培了無數人材,雖然我們畢業了這麼久,到今天還是非常珍惜我們是中大校友這個身份,為此而感到自傲。雖然遠在澳洲,中大依然發揮她的凝聚力,令我們這群中大人在校友會深紫色旗幟之下,經常能夠碰面共聚,天南地北說個不停。

中大邀請世界各地不同的校友會,製作一段60校慶致賀視頻,以作慶祝。 我們收到邀請,當然悉力已赴,因為籌備時間亦短促,很多幹事都需要往海外旅行或探親,我很慶幸,旗幟一揮,幹事及配偶齊齊應邀出席,在一個火熱的艷陽天之下,我們聚集在悉尼歌劇院拍攝外景。

為了表達對母校的謝意,我們這群已經過了耳順之年的校友,想表現60歲還可以充滿活力的一面,參考和設計了一些勁道十足的動作和造型,包括跳躍、拋帽子,顯示出我們心中依然有一團火,對未來生活充滿期望和計劃,與時並進的心境。

當中也加插了悉尼的地標 – 歌劇院、悉尼大橋和海港景色。 雖然視頻只有三十幾秒,卻牽涉不少人力物力,對攝影師的要求也很高,幸好有Gary校友拔刀相助,出相機出力,相片靚到誇啦啦!每個臨時演員都施盡渾身解數,在悉尼歌劇院的樓梯級跳上跳下,渾身是汗。我則專注於美指、配樂、後期製作和配音,視頻最後完成,效果亦令人滿意,甚至可以提早交功課。

在2月18日農曆新年團拜當晚,我們做了首播,放映了這段視頻,讓大家欣賞。 這段視頻
現在已經上載於中大60周年校慶的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3urOQZO4U